第四次
2017年6月23日: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
地點:山西太原
總書記全面分析了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從總量上看,2016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平均每年需要減少貧困人口近1100萬人,越往后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
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
在群體分布上,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
在脫貧目標上,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相對容易,實現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難度較大。
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是深度貧困,主要難在以下3種地區:
一是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西藏和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等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貧困發生率普遍在20%左右。
二是深度貧困縣,據國務院扶貧辦對全國最困難的20%的貧困縣所做的分析,貧困發生率平均在23%,縣均貧困人口近3萬人,分布在14個省區。
三是貧困村,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四分之三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三分之二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
總書記深刻剖析了深度貧困的5個方面主要成因
一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于一體。深度貧困縣中,有革命老區縣55個,少數民族縣113個。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民族宗教、國防安全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加大了脫貧攻堅的復雜性和難度。
二是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深度貧困地區生存條件比較惡劣,自然災害多發,地理位置偏遠,地廣人稀,資源貧乏。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青藏高原缺積溫。這些地方的建設成本高,施工難度大,要實現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難度很大。
三是社會發育滯后,社會文明程度低。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許多深度貧困地區長期封閉,同外界脫節。有的民族地區,盡管解放后實現了社會制度跨越,但社會文明程度依然很低,人口出生率偏高,生病不就醫、難就醫、亂就醫,很多人不學漢語、不識漢字、不懂普通話,大孩子輟學帶小孩。有的地區文明法治意識淡薄,家族宗教勢力影響大,不少貧困群眾沿襲陳規陋習,有病不就醫靠信 教、搞法事,婚喪嫁娶講排場、搞攀比,“一婚十年窮”。不少群眾安于現狀,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
四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深度貧困地區往往處于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同經濟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還有一些地方處在地質災害頻發地帶,“十年一大災、五年一中災、年年有小災”,實現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五是經濟發展滯后,人窮村也窮。很多深度貧困村發展產業欠基礎、少條件、沒項目,少有的產業項目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不足,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有限。深度貧困縣村均集體收入只有8800多元,同所有貧困縣平均5萬元相比,差距較大。
總書記明確了精準脫貧的8條基本方略
第一,合理確定脫貧目標。黨中央對2020年脫貧攻堅的目標已有明確規定,即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深度貧困地區也要實現這個目標。同時,我們要以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這個問題,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貧困地區也不可能達到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我們今天的努力是要使這些地區的群眾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使這些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實事求是,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發揮金融資金的引導和協同作用。新增脫貧攻堅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項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貧困地區。各部門安排的惠民項目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深度貧困地區新增涉農資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脫貧攻堅項目。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規模,增加金融投入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資本市場要注意對深度貧困地區的上市企業安排,保險機構要適當降低對深度貧困地區的保費收取標準。要增加建設用地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用地需要,允許深度貧困縣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在省域范圍內使用。通過各種舉措,形成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強大投入合力。
第三,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分則力散,專則力全。”造成各地深度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就全國而言,下一步要重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以及基本醫療有保障的問題。只要我們集中力量,找對路子,對居住在自然條件特別惡劣地區的群眾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對生態環境脆弱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群眾增加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對因病致貧群眾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就完全有能力啃下這些硬骨頭。
第四,區域發展必須圍繞精準扶貧發力。深度貧困地區的區域發展是精準扶貧的基礎,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連片的貧困區要著力解決健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問題,但必須明確,這樣做是為了給貧困人口脫貧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在深度貧困地區促進區域發展的措施必須圍繞如何減貧來進行,真正為實施精準扶貧奠定良好基礎。要防止以區域發展之名上項目、要資金,導致區域經濟增長了、社會服務水平提高了,貧富差距反而拉大了。深度貧困地區要改善經濟發展方式,重點發展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如特色農業、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服務業等。交通建設項目要盡量做到向進村入戶傾斜,水利工程項目要向貧困村和小型農業生產傾斜,生態保護項目要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要對貧困人口實行政策傾斜,等等。
第五,加大各方幫扶力度。要加大東部地區和中央單位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幫扶支持,強化幫扶責任,“誰的孩子誰抱”。對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的對象在深度貧困地區的,要在資金、項目、人員方面增加力度。東部經濟發達縣結對幫扶西部貧困縣“攜手奔小康行動”和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行動”,都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國務院扶貧辦要做好這方面的對接工作。要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幫助深度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向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獻愛心活動,廣泛宣傳為脫貧攻堅作出突出貢獻的典型事例,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營造良好氛圍。
第六,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現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勤勞致富,勤儉持家。要發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家庭成員贍養、扶養老年人的責任意識,促進家庭老少和順。一個健康向上的民族,就應該鼓勵勞動、鼓勵就業、鼓勵靠自己的努力養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第七,加大組織領導力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要強化落地,吹糠見米,做到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加強組織領導是保證。黨中央強調要增強“四個意識”,這不是一個口號,不是一句空話,要落實在行動上。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貧困地區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縣級黨委是全縣脫貧攻堅的總指揮部,縣委書記要統攬脫貧攻堅,統籌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
第八,加強檢查督查。打贏脫貧攻堅戰絕非朝夕之功,不是輕輕松松沖一沖就能解決的。黨中央沒有硬性要求地方提前完成脫貧任務,更何況貧困問題錯綜復雜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計劃不能脫離實際隨意提前,扶貧標準不能隨意降低,決不能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要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堅持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加強督查問責,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嚴肅問責。要加強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對挪用乃至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必須堅決糾正、嚴肅處理。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